1949年,湖南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,许子贵,拿着一张破旧的报纸,开始寻找报纸上那个看起来像自己失踪二十多年的儿子。许子贵是一个普通的农民,家境虽然不富裕,但儿孙满堂。尽管如此,他心里始终有一个遗憾——家中排行第五的儿子,五伢子,已经失联超过二十年。很多人告诉他全国配资炒股门户,五伢子可能早已战死沙场,但许子贵始终坚持,活要见人,死要见尸,他相信儿子总有一天会回到自己身边。
时光流转,许子贵的头发已从黑变白,五伢子依然杳无音讯。漫长的等待中,许子贵的妻子去世了。每当他独自思考时,常常想着:“老伴儿也许早就见到五伢子了,为什么不托个梦告诉我呢?”直到1949年,湖南、兰州等地相继解放,胜利的消息铺天盖地。就在这时,一张报纸奇迹般地落到了许子贵手里。虽然他不识字,但他从来不放过任何一点希望。他告诉身边的乡亲,自己看不懂文字,但能认出图片。
展开剩余82%在一次翻阅报纸时,许子贵的眼睛突然停在了一张黑白照片上,他激动地揉了揉眼睛,仔细一看,照片上的人,竟然和他失踪的五伢子极为相似。他心中充满希望,却又带着疑虑,赶紧回家找家人确认。这张照片印刷质量差,大家虽觉得有些像,却也有些不像。但许子贵执意要去寻找真相,决心踏上寻子的路。
为了找到答案,许子贵背上行李,从湖南的乡下老家出发,准备走到省城长沙。路途遥远且艰难,家里条件简陋,没有什么交通工具,他只好带上几天的干粮,步行前往。晚上,他就随便找个地方歇息。经过三四天的长途跋涉,许子贵终于到达了长沙,四处打听照片上那个人的情况,却始终没有得到有用的信息。就在他快要放弃时,来到了军管会的大门前,犹豫了许久,不知道是否还能得到线索。
这一刻,军管会的主任萧劲光刚好外出办事,看见了许子贵在门口徘徊,便指示守卫询问他是否有困难。萧劲光的这一举动,让许子贵的寻亲之路迎来了转机。
许子贵拿出了那张已经泛黄的报纸,指着照片中的人问萧劲光:“这个人你认识吗?他长得很像我失踪的儿子。”萧劲光仔细看了看,确认报纸上的人是许光达,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。虽然名字不对,但姓氏相同,面容也极为相似,萧劲光高度重视此事,于是将许子贵接到办公室,进一步了解情况。经过核实,许光达的原名果然是许德华,就是许子贵要找的五伢子。经过20多年的分别,父子终于要团聚了。
当时远在兰州的许光达,听到这个消息,心中百感交集。尽管心底一直想回家看看父母,但由于身负国家大任,他始终未能如愿。他出生在湖南长沙的一个贫寒农家,家境困苦。小时候,许光达梦想着读书、走出乡村。尽管家里常常连粥都喝不上,许光达还是坚持自己的读书梦想。放牛时,他经常偷偷去学堂角落听课。终于,老师被他的坚持打动,收下了他,并免去了学费。
后来,许光达进入长沙师范学院,并参与了爱国活动。1925年,他加入了共产党,之后进入黄埔军校学习。1927年,他在南昌起义中受伤,与大部队失联。为了保护家人,他改名为许泛舟,开始秘密从事工作。许光达经历了很多波折,但始终没有放弃对革命事业的信念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许光达回到抗日战场,担任重要职务,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军政干部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的妻子邹靖华也在寻找他,最终在延安找到了许光达,两人团聚。战后,许光达继续投身于解放战争,为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1949年,许光达亲自参与了兰州战役的指挥,成功解放兰州。这次战役的胜利,成为了许子贵四处寻找儿子的背景。然而,即使得知父亲在寻找自己,许光达仍因工作忙碌没有立刻回家,而是写信告知父亲情况。许子贵收到信后,激动不已,反复让识字的乡亲读信。信中提到,母亲已去世,许子贵深感遗憾,但他依然坚持,希望许光达能抽时间回家。
直到1950年,许光达才抽出时间回到家乡,探望许子贵。村里人纷纷前来祝贺,但有些人希望借着与许光达的关系,谋取好差事。许光达以正直为人,拒绝了这些请求,只想珍惜与父亲相处的时光。返回北京后,许光达依然忙于工作,但每月都会寄些钱给父亲,尽自己的一份孝心。
然而,1957年,许光达收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。虽然自己未能回家送别父亲,他还是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,寄回了安葬费,没有大办丧事。这一决定,体现了他对党和人民的忠诚。
许光达一生献身于革命事业,虽然他没有追求个人功名,但他始终恪守原则,正直无私。他的离世,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遗憾。作为开国元勋、十大将军之一,许光达的崇高品格,成为了共产党员的典范。他的一生,代表了无数革命先烈为国家所做的牺牲。
发布于:天津市旗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